■坚定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飞行,看到一片青葱的绿,便知道该降落了。
这里是位于内蒙古西南部的鄂尔多斯市,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腹地,东北西三面被黄河环绕,南与黄土高原相连。
幅员辽阔,高原与草原并存,是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天然屏障。而今,依靠智慧教育的发展,这一天然屏障被一块块连接城乡的屏幕打破了。
一“屏”连两校,城镇和乡村的学生隔着屏幕就能互动,在改善区域间封闭的教学与管理格局的同时,让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不断输送进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为农牧地区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带来新的希望,实现了共学、共育、共成长。
城乡结对,同步课堂实现教研一体化
从康巴什区第三小学一路向西、向北,走过265公里,历时近4个小时,终于抵达杭锦旗吉日嘎朗图镇。
“吉日嘎朗图”在蒙古语中意为“幸福富裕”,而在这“幸福富裕”的地方,却有着一所农村薄弱学校——吉日嘎朗图小学(当地人称“吉乡小学”)。
位置偏远、区域内生源流失,一度让这所学校撤并。2015年,为解决农牧民孩子就近入学的需求,该校又在原址恢复重建。2016年9月,学校重新投入使用时,在校教师12人,学生83人。
转变发生在2019年。
“2019年9月,吉乡小学与康巴什三小开展结对共建,是鄂尔多斯市最早的小规模学校结对试点。我们优选年级、优选班级开展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同步教学’,后期逐步推广,实现各年级、各学科全覆盖。如今,这两所学校办学更有活力,课堂更有效益,育人也更有动力。”鄂尔多斯市教育体育局局长万世斌说。
“我们与吉乡小学的孩子一同上课,并不是这边讲、那边听,而是要时刻跟紧课堂,我可能随时会点到任何一名学生的名字。”康巴什三小五年级数学教师贺康说。
谈到与吉乡小学结对上课,贺康的眼里满是欣喜:“原来吉乡小学的孩子不敢回答问题。结对几年下来,与这边的老师、同学都熟悉了,孩子们也就敢说了。”
康巴什三小校长王跃介绍,借助网际交互教室,目前康巴什三小与吉乡小学的共享课堂覆盖了不同年级、不同科目,既有语文、数学、英语,又有美术、音乐等。
课堂是一方面,小规模学校教师因教师人数少,如何开展教研工作也是长期困扰教师发展的难题。“我们学校4名数学教师与吉乡小学的1名教师组成了一个教研组,开展集体教研。”王跃介绍,结对学校的教师参与备课可不是当“甩手掌柜”。在集体备课上,采取任务化管理模式,每位教师都需要独立承担完成某单元内容的主备任务。
“每周一次大集备,每天一次小集备”已经成为康巴什三小与吉乡小学开展教研的常态。
重建7年,结对5年,如今吉乡小学在校教师30人,在校学生164人。至2022年,吉乡小学涌现出市、旗教学名师15位,多数教学指标处于杭锦旗前列。
学校里,交互课堂热闹非凡,而在鄂尔多斯市教育体育局里,一块大屏能够清楚地看到每一所学校的交互教室,随时可以听到交互课堂的声音。
鄂尔多斯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张燕介绍,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鄂尔多斯市农村牧区小规模学校与城镇优质学校结对率100%,形成了33对(66所学校)“一对一”共享互惠校,建设“网际交互教室”336间,构建“一对一”优秀教师同频互动课堂,让农村牧区学生共享城区优质教育资源。
异地同步,直播教学协同共享优质资源
每天早晨,对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一中(以下简称“准旗一中”)与成都七中两所学校的学生来说,是他们双师直播异地同堂课程的开始。
作为鄂尔多斯市唯一一所不在旗府所在地的普通高中,十几年来,受到失去区位优势、教师流失等因素影响,准旗一中的生源质量急剧下降。
曾经,如何将这所学校办下去,让副校长高秀昆皱紧了眉。
2021年开始,准旗一中与成都七中开始了异地同堂课程。
在互联网的两端,改变就这样悄悄发生着。
557班、558班,是准旗一中第一届开始上异地同堂课程的“直播班”。
“学生们有对比了。”准旗一中经常听直播课的教师说。直播课带来压力,同时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动力。
在成都七中教师的带动下,准旗一中的教师也在不断成长,学生更是有了直观的感受和喜人的变化。
“网络直播教学让我们感受到了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开阔了视野,在同等时间内,通过更大的课堂容量学到了更多知识。”“直播班”学生巴特尔认为,学校借助网络直播教学这一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与第一届“直播班”报名时要做家长工作不同,新一届“直播班”报名火爆。高秀昆也坦言:“相较而言,‘直播班’学生的成绩整体比同年级其他班高。”
如今,在鄂尔多斯市,通过网络直播教学,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还有很多。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元培班……各地的优质教育资源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共享,让更多的乡村师生尝到了甜头。
“这得益于我们持续加强城乡一体化数字教学环境建设。”鄂尔多斯市电化教育馆馆长薛刚介绍,全市118所农村牧区学校和幼儿园,与城镇学校一同以千兆及以上速率接入了市教育城域网,城乡一体化的教育专网实现了城乡学校、幼儿园无差别全连接。
“今天的鄂尔多斯市农村牧区,所有学校都在使用教育云数字资源服务,73%的学校使用专业创客教室开展科创教育。”薛刚说。
均衡发展,跨区域教育共同体让课堂回归学生
打开“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收集整理资料,在学校内部使用共享资源,在学习空间中撰写研究报告……这是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羊市塔村希望小学学生的语文学习场景。
羊市塔村希望小学,在校生159人,大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除去即将退休的两位教师,在编教师仅28人,是名副其实的小规模学校。
然而,这样一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却成了智慧课堂探索的“先锋队”。5所村镇学校自发组成智慧教育发展共同体,探索形成覆盖语文、数学、英语3个学科的“基于高阶思维发展的211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思维与逻辑”的形成。目前,该共同体已有效促动7个旗区的22所城镇学校加入,探索区域教学模式变革。
从运用平台获取资源,到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探索教学教研的模式变革,鄂尔多斯市的农村牧区学校依托智慧教育平台,运用优质教育资源已进入新阶段。
“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更多时间能够进行自学、互学,通过智能终端还能在课堂上即时展示,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羊市塔村希望小学语文教师冯雅颂说。
羊市塔村希望小学学生郅心语喜欢这样的课堂,“在课堂上,不再只是老师讲我们听,而是我们主动探究学习,这样的课堂让我们学得更开心,我们了解得比之前更深,学得也更好了”。
智慧教育场景在鄂尔多斯市的每一所学校真实发生着。
在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伊金霍洛分校,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批改试卷,进行学情分析,精准把握学生的难点、痛点;在乌审旗沙尔格利中心小学,教师的“备、讲、批、辅、研”、学生的“预、展、学、练、测”全流程数字化,实现分层教学、精准教学;在康巴什区第一小学(北校区),创客教室里精彩纷呈,雨水收集器、智能马桶,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成了科创作品……
除此之外,为提升乡村教育管理水平,鄂尔多斯市还在教育云平台开设学校安全巡检、排课、选课等应用模块,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为学校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撑保障。
而今,借助智慧教学设备、平台、资源,学生不再局限于教室的一方天地,而是漫步“云端”、遨游在广阔的网络学习空间,触及几百千米,甚至几千千米之外的优质教育资源,课堂教学也更回归学生本位,城乡学校也能够以更自由的形式组建跨区域共同体。
“2022年以来,按照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内蒙古试点工作部署,鄂尔多斯充分利用平台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信息技术,努力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好学’。”万世斌说,“未来,鄂尔多斯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教育数字转型驱动,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丰富的、城乡一体的、简洁高效的资源与应用云服务,切实把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转化为每个孩子人生出彩的能量累积和质的‘燃爆点’,为谱写现代化内蒙古建设新篇章贡献教育力量。”
《中国教育报》2023年08月11日第1版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空调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联系邮箱:5 516 538 @qq.com